调研近百家专精特新企业之后,我们发现了这些企业成功的关键之处(2022.11.24)

​来源:瞭望智库

近年来,专精特新企业开始大量涌现。从企业微观视角看,这是市场主体成功经营的结果,但是从中观行业和宏观经济视角看,这或许是中国制造业展开系统性重构的一种重要表现。
在新一代技术革命和大国博弈等趋势性力量的驱动下,中国制造业走向了深层次的结构性调整,驱动产业发展的系统性逻辑发生改变。研究中国制造,专精特新企业是极其重要的着眼点,而研究专精特新企业,更需要理解制造业在宏观和中观层面的变革趋势。
1
宏观视角:产业系统性重构是前提条件


据世界银行数据,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此后十多年持续扩张,2021年这一指标占全球比重近30%,相比2010年的19.6%提高了10个百分点以上。中国在原材料、零部件中间品、机械装备、消费品等各个赛道齐头并进,价值链条不断延伸、壮大。中国的产业配套能力实现了全球领先,机械装备制造规模占据全球超过三分之一,中间品制造规模占据全球超过20%。
中国制造业“量”的势已成,“质”的势正快速凝聚。
2010年后,中国制造业在规模优势的基础上开始叠加体系优势,局部和细分领域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系统性重构特征。这种重构并非是市场单方面的变化,而是技术原理、制造方式、产业组织伴随着需求的同步革新甚至变革。大量的创新型企业尤其是专精特新企业是这种系统构建的微观基础,它们推动了制造业细分领域不断专业化分工,从而带来效率、质量的大幅跃升。专精特新企业既是重构力量的重要贡献者,也不断从重构产生的变化中汲取动能。
伴随着中国制造业的系统性重构,国家层面也敏锐地感受和引导促成专精特新企业这股“势”。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首次提出要大力推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在国家战略加持下,专精特新企业开始集体涌现。截至2022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评选了四批共计899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全国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万多家,入库培育11万多家。这些专精特新企业大部分处于价值链的中间环节,为行业提供关键技术、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和先进装备,它们既是材料和零部件供应商,又是复杂产品的创造者。
许多专精特新企业的崛起和这种系统性重构高度呼应。例如国内工业机器人行业近年来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产量在六年内增长了十倍,伴随着市场的扩张,原先以汽车、电子为重要方向的供给能力需要进行革新,国内企业开始挖掘新的场景,开发新的产品,满足新的需求,从而对此前国外力量主导的产业格局进行系统性重构,其背后是大量专精特新企业持续在细分领域开展创新。目前行业内已涌现100多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覆盖了从传感器、控制系统、伺服电机、精密减速机到机器人本体、机器视觉、系统集成各个环节。它们从产业市场扩张过程中获取规模优势,而其壮大也帮助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构建了全产业链的系统型竞争力。

2
中观视角:构建新的价值创造系统是竞争力所在


调研近百家专精特新企业之后发现,这些企业成功的关键之处是顺势而为,它们规模不大,多数营收规模处于1亿~10亿元区间之内,但是掌握技术深度的优势,对于客户理解度更高,更善于感知行业重构的趋势,同时其处于价值链中间环节,是产业链中的“活跃分子”,更容易组织产业链供需部门和技术链产学研部门进行协同创新,并大胆开展制造方式变革、营销服务方式变革甚至是组织变革,从而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很多专精特新企业的能量是通过改变原先价值创造方式释放出来的,它们在适当的时间,基于合适的技术构建了一个更加高效的新型价值创造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效率大幅提高,综合成本明显下降,供给柔性大幅扩张,供给质量也大幅提升。
这一价值创造新系统的形成路径有多种方式,但常见的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基于产业集群的价值创造系统构建。这种模式较多发生在机械和复杂零部件领域,在这些产业集群中,专精特新企业往往是创新能力最高、组织能力最强的企业。例如无锡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毅合捷,它定位于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来满足100多个国家超过10000家客户的需求,但仅仅壮大自身生产能力难以兼顾效率、质量和规模等目标,后来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当地集群100家精密制造供应商,在设计、制造和商务等领域开展高水平的数字化、网络化协同来提高制造系统的柔性化水平。新的系统反应更加灵敏,制造更为柔性,最终带来业务的的持续快速增长,这家企业近三年营业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50%,2022年1~8月同比增速超过25%。
第二种是基于创新生态的价值创造系统构建。在许多高复杂度产业,新技术的突破带来了技术原理、产品功能、制造方式和应用场景等方面的同步革新,在某些时候会形成一个上下游高度协同的创新体系。专精特新企业往往是各种创新要素汇集的关键枢纽,它们一端深入用户内部,挖掘独特场景;另一端整合优质技术,开发出新产品,甚至创造出新赛道。
例如宁波力劲公司在2019年抓住了特斯拉的压铸机订单机会,成功开发并向特斯拉全球四大超级工厂供应9000吨超大型压铸机,助推了汽车底盘的一体化制造。随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快速增长,单一产品开始变成了细分赛道,一体化压铸技术逐渐成为汽车轻量化的主流技术方向,并逐渐演化成一个技术创新生态。这一技术创新生态,从供给端来看,力劲、瑞立、汇川、恒立等专精特新企业整合上海交大、浙大等高校资源,开始向免热处理合金、PLC、5G智能压铸系统等基础材料和关键零部件延伸。从需求端来看,文灿、鸿图科技、蔚来、小鹏等用户持续为力劲提供应用场景,应用数据不断反馈到力劲公司,完善了超大型一体化压铸机的试验认证,不断提升一体化汽车底盘、车身的良率,形成了全产业链创新的闭环和新的价值创造系统的构建,并借助市场的壮大不断放大价值。
第三种是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价值创造系统的构建。民生消费产品领域一般产品复杂度较低,技术成熟度较高,客户数量庞大,中小企业很难凭借一己之力撼动行业格局,但是借助消费互联网平台可以连接更多客户,高效分解客户的大规模个性化需求,利用数字化产品可以承载更多增值服务,同时利用工业互联网可以轻松调动更多制造资源,这本质上是构建了一个设计、制造、消费高度协同的价值创造体系。
北京有一家峰米科技,此前企业采取多车间多产品的品类策略,因为在产品上市之前,很难猜准消费者需求,新产品开发风险巨大。此后,峰米科技选择和京东、小米等消费互联网平台合作,集合峰米科技先进的光电技术、小米生态链的快反供应链和京东的市场大数据等优势,建立了协同创新的产业链价值链网络,通过数字化的协同设计、智慧供应链生产和大数据营销,实现了对消费者需求的精准定位和快速响应,2022年推出的峰米S5激光投影仪新品,成为线上智能投影仪的销冠产品。

3
微观视角:基于不满足感的持续改进是动力之源


专精特新企业的成功因素往往具有多样性,很多企业由于规模不大,在组织层面上很少开展体系化的规划和系统性的管理,因此,企业发展的构思、关键性的决策以及战略性关系的维护往往都由企业负责人推动。
在这种情况下,负责人的认知和愿景尤其重要,关键性的决策大多来源于负责人对于技术和市场的判断,例如在宁波力劲决定配合特斯拉开展超大型压铸设备研制的时候,企业已经判断这个市场具有极大潜力,并早早开展技术储备。
但仅仅选对方向未必能成功,在做出正确选择之后,持续改进是更为重要的成功因素。而持续改进来源于企业的不满足感,企业面对竞争不服输,面向客户希望做得更好,面向供应链希望联系更为紧密,然后持续投入来改变产品、技术和组织。
这种不满足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
一是企业认识到了能力瓶颈。例如浙江一家童车制造企业,一直希望自己能够开发出市场价格在千元以上的产品,但做了多次尝试,只能停留在200~300元区间。企业发现,仅仅拥有制造能力还不足以让其成为真正的专精特新,对客户需求的准确认知、创新性设计和供应链的高水平整合,才能开展高水平的价值创造。
二是企业认识到了效率瓶颈。例如浙江的一家输送线制造企业,近年来发现自己跟不上需求变化,重点客户的订单交付周期从此前4个月缩短至2个月以内,设计制造的单位成本也需要每年压低10%左右,企业不仅需要提升自身效率,还要想办法使配套企业也具有更高的效率。
三是市场需求变化带来企业经营复杂度提高。例如河北的一家工程零部件企业,它已经能开发制造近4万种产品,但小批量多品种已经成为客户的主要需求,它需要在5天内生产2000种产品来满足全球高端客户。因此,企业开始持续推进智能制造以形成高水平的柔性供给能力。
四是和行业对手的“贴身肉搏”带来的压力。目前国内有一批企业在制造规模上接近甚至超越国外竞争对手,但随着双方的短兵相接,竞争压力快速扩张。例如江苏一家大型机械设备制造商,其在欧洲的竞争对手开始在国内扩大制造规模,限制核心零部件销售,并开展本土化设计,同时将产品价格下调30%,导致企业争取新客户的难度也大幅提升。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专精特新企业的涌现理解为中国制造业开展系统性重构所形成的强大势能。正所谓“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企业的成功,固然离不开自己的努力经营,但更主要的是有效利用了产业重构的力量。所以专精特新企业都是非常聪明的企业,它们选择在细分领域的关键价值链环节深耕细作,在积累力量之后又善于把握住那些转瞬即逝的机会,也即“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
不过,我们也要清晰地认识到,企业的发展没有止境,专精特新企业只是在一定阶段实现了领先,它们在未来也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决策者需要持续进取,突破一道又一道难关,最终才能从本土的专精特新走向全球的专精特新。

延伸阅读

专精特新未来可期



中小企业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发展,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是优质中小企业的中坚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提升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已经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

1
科学谋划协调推进


对于广大中小企业而言,专业化是起点,精细化是保障,特色赢得竞争,创新促进发展。专精特新符合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基本规律和成长逻辑,同时也是国家对中小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的路径规划和战略部署。
201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指导意见》,第一次以国家级专属政策文件的形式明确了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及培育措施;2016年,工信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首次提出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18年,工信部开始认定首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2019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2020年工信部联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等17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的若干意见》,专精特新工作从部委层面上升至更高层级,从“独立作战”逐步转变为“合力攻坚”,多部门联动局面初步形成。
“十四五”以来,工信部联合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21家成员单位,推出了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通过政策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2021年底,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了《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和《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若干措施》。
国家层面形成完善的政策体系后,各级地方出台了本地化、特色化的专精特新配套政策,上下贯通,执行有力,保证各项扶持举措下沉到企业,切实助力专精特新企业茁壮成长。
从提出概念、明确定位到加速推进、全面铺开,国家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政策不断完善、路径逐步明晰,全社会对专精特新的认知不断提升、理解持续深入。加快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育和发展已成为新时期我国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内容和核心目标,也是各级地方政府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形成了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推进、龙头企业带动、社会全面参与的良好局面,构建了发现和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完整支持网络。各方力量多措并举、协同发力,各司其职、密切合作,协同机制日益健全。
2
优化政策精准扶持


精准扶持的基础是精准地把握需求。今年6月,工信部印发了《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聚焦创新型中小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构建了从孵化培育、成长扶持到推动壮大的全生命周期梯度培育体系,明确了“十四五”期间“百十万千”梯度培育目标。
为了落实加快培育和发展专精特新企业的工作目标,相关政策接连发布且不断升级细化,除了普惠政策外,针对专精特新企业专注度高、创新性强、成长性好的特点,各类专项政策也密集出台。
政策内容丰富,注重补齐短板。资金支持方面,中央财政安排100亿元以上奖补资金支持千余家重点“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人民银行设立2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支持工具,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纳入支持范围;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累计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近300家。人才培育方面,开展2022年“全国中小企业网上百日招聘高校毕业生活动”、“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专精特新企业直播带岗活动等,帮助解决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人才需求,推动校企合作助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平台搭建方面,构建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公益性服务协同行动的“三位一体”服务体系,培育并鼓励700多家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技术创新、上市辅导、创新成果转化、数字化赋能、知识产权应用、工业设计赋能、节能诊断等服务。
政策重点突出,强调务实创新。专精特新的灵魂是创新,工信部在“十四五”期间将实施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提升工程,激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创新动力。协同创新方面,开展“携手行动”举办“百场万企”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对接交流、引导有关部门和各地方加快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以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育和涌现。数字化转型方面,中央财政计划从2022年到2025年分三批支持地方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围绕100个细分行业,支持300个左右公共服务平台,打造4000~6000家“小灯塔”企业作为数字化转型样本。创新能力提升方面,鼓励更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参与“揭榜挂帅”,与各类研究机构共同开展重大项目研究,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鼓励专精特新企业自建或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同建立研发机构,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加快技术成果产业化运用;鼓励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品牌、设计研发能力、仪器设备、试验场地等各类创新资源要素。
政策形式多样,体现落地见效。在陆续出台系列指导性政策的同时,工信部也发布了形式新颖、内容务实、操作性强的具体举措。如《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聚焦“实”字,提出了10项实事、31条具体任务,明确了分工和时限,以有效解决中小企业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百场万企”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对接交流活动操作指南》对各地开展活动作出具体指导。
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屋建瓴、科学研判、精心部署,构建了覆盖面广、扶持力度大、针对性强的专精特新政策体系。从初期夯基垒台、探索实践,到中期明确方向、全面铺开,到现阶段协同联动、务实高效,专精特新工作循序渐进,厚积薄发,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成效显著。自2018年培育工作开展以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数量累计8997家,带动全国范围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万多家,入库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万多家。
3
专精特新未来可期


专精特新工作已经积厚成势,但登高仍需望远。“十四五”期间,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构建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是中小企业工作的重点。政府部门、服务机构和企业应该继续提升对专精特新工作的认知,高质量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扩大总量的同时更应重质效提升,切实发挥专精特新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强化政策支持,完善梯度培育体系。加强多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发挥政策叠加效应,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推动政策长期稳定实施,引导资金、技术、人才、数据等优质资源加快向专精特新企业集聚;完善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健全动态管理机制,研究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路径,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及支持。
健全服务体系,开展精准服务。健全政府公共服务和市场化服务、社会化公益服务相结合、精准赋能专精特新企业的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骨干架构功能,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模式,为中小企业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精准服务;开发专精特新企业专属金融产品,提供专精特新企业专项融资服务。
注重融通创新,构建创新发展生态。通过构建有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引导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聚焦重点领域,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实施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携手行动,引导大企业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放技术、市场、标准、人才等资源;支持行业上下游配套协同,突破产业链供应链断点堵点卡点问题;加快培育产业集群,促进高水平资源集聚,放大产业协作效应,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提升创新能力;搭建创新平台,提供优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共性技术供给;注重知识产权赋能,提升企业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能力;健全和完善金融机构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为中小企业持续“输血”。
加快转型升级,推进数字赋能和绿色发展。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专精特新企业的必备能力和必要选择。各级政府部门已经营造了良好的数字化赋能生态,通过构建“3+1+N”工作体系帮助中小企业认清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掌握数字领域的技术手段,探索数字赋能产业转型升级路径。专精特新也是中小企业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路径,要推动中小企业实施绿色化的改造,鼓励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绿色制造的系统解决方案。
弘扬企业家精神,促进高质量发展。企业家要有推动企业、行业乃至国家经济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追求卓越;明确定位,保持专注,找准企业在产业链中供应链中的位置和发展方向,坚持在细分领域深耕发展;坚持创新引领,重视研发投入和人才培养,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和引领者;选准发展路径,紧跟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的产业趋势;有国际视野,提高把握国际市场动向和需求特点的能力、提高把握国际规则能力、提高国际市场开拓能力、提高防范国际市场风险能力,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可以预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正确部署下,在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共同支持下,专精特新企业作为中小企业的典型代表,将进一步激活中小企业的创新动能与发展活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更大的力量。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越华路185号广东机械大厦12楼 电子邮件:APGEI@163.net
电话:020-38863542 传真:020-38847360
Copyright @ 2004-2008 APGEI,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050732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