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中把握机遇(2020.9.23)

来源:宏春观察 

 

2020年,是我国“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中国经济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中美脱钩的不确定性,正确处理内需与外需的关系,进一步扩大内需,加速内需循环,实现内外需循环的相互促进,十分必要,也非常及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了融入“国际大循环”的发展战略:利用劳动力充裕的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发展“三资”企业;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并带动中西部地区共同致富。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发达国家的资本和产能转移,我国的发展不仅解决了后发国家发展中遇到的外汇、国民储蓄短缺等等普遍性问题,而且在全球产业链、金融市场及国际规则体系等维度的深度融入中也实现了腾飞,自2010年起,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居于世界第二的位置。然而,两头在外、出口与投资双驱动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外部面临国际收支失衡压力,国内面临产业升级缓慢、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为了应对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造成的巨大冲击,中央提出“双循环”要求,以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扩大内需,必须实现工业高质量发展。工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富国之源,可以为国家建设和居民生活提供产品、增加供给;工业是研发投入最多、创新最活跃、辐射带动力最强的部门。如果没有现代化工业,我们国家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的被动地位,难以有力应对自然灾害以及传染病疫情等重大突发事件,难以有力有效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迈入发达经济体行列的国家和地区,无不在工业化后期保持较高的工业比重。因此,建设现代化强国,要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在基础零部件、关键新材料、先进制造工艺技术、工业软件等方面补齐短板,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前沿产业技术方面实现重点突破;要采用更加节能环保的生产装备和工艺,减少并优化工业运营的要素投入,实现劳动生产率的明显提高、产品和服务科技含量的明显提高、先进制造业比重的明显提高,进而在未来竞争中占领制高点。

扩大内需,需要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地区结构转型升级。城市不仅为经济发展创造了需求,城市群的兴起也为地区结构升级提出了要求。“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口向大城市流动与聚集形成城市群,进而拉动内需向城市群集中。我国正兴起19个城市群,除了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江中游和成渝地区以外,还有海峡西岸、山东半岛、中原、辽中南、关中平原、北部湾、哈长、黔中、呼包鄂榆、滇中、兰州-西宁、山西中部、宁夏沿黄及天山北坡。这既是新型城镇化的方向,也是加速内需循环的催化剂。

扩大内需,需要能源安全保障。要基于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特点,统筹规划,以目标为导向进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能源管理智能化水平,降低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优化能源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有序发展现代煤化工,推进煤炭分质分级梯级利用,促进煤炭由燃料转向原料与燃料并重;建设安全、经济、绿色的电力供给体系,提高其在终端消费中的比例,形成集中式大电网与分布式微网的互补格局;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地热能、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氢能、海洋能等新资源;持续推进能源领域节能减排,提高工业、交通和建筑能源效率;建设绿色矿山,协同实施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植被保护等措施。要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积极开展能源国际合作,努力实现安全清洁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扩大内需,需要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新诉求,相应的基础设施不可或缺。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是不会产生重复建设、更加绿色、能为我国中长期发展奠定基础的一种新型设施,是满足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要求的基础设施集成和高质量发展,因而需要有机、深度融合,并催化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体系,不仅要解决自然系统的修复、保育问题,更以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从生态、经济、金融、管理等学科融合角度出发,依托技术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等的持续推动,从人与自然和谐、生态型城乡建设、生态系统服务、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出发,解决城乡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废弃物分类、收集、循环利用问题,使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扩大内需,需要调动不同所有制、特别是民营企业的积极性,更有力、有效配置资源,提高现代经济体系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在土地、劳动力、资本、科技等领域,打破地区、行业及层级壁垒,形成统一、竞争、有序、开放的营商环境。技术革命为产业结构升级带来了历史机遇、为商业模式创新发展带来了创新点。要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新型电子材料、信息设备制造、信息基础设施、智能机器等的改造,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效能。这不仅会增加投资需求,而且还会促进内需循环的畅通。

扩大内需,有赖于内需循环的加速。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历史任务尚未完成,所以,固定资产投资与消费仍是推动内需的重要举措。从“六稳”到“六保”体现了中央应对风险的决心,扩大固定资产投资也是世界各国促进经济复苏的常规举措。应从产业、地区及科技等领域加大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投资,以补短板。扩大消费,应以产业为基、就业为先,实现贫困人口真正脱贫,全面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提高失业、退休及能力不健全人员的福利水平,影响居民消费倾向,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

任何一次突发事件,对不同领域的企业都将是一次“重新洗牌”,无论是瞄准内需扩大的企业,还是服务于世界经济循环中的企业,都应当深刻认识国内外形势变化、特别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唯如此,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立于不败之地。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越华路185号广东机械大厦12楼 电子邮件:APGEI@163.net
电话:020-38863542 传真:020-38847360
Copyright @ 2004-2008 APGEI,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050732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