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节能就要循环发展

世间万物,因果循环。佛家讲,世间万物都有一个循环,周而复始,生生不息。与之相同,循环经济凝结着发展哲理。

早在远古时期,中国先哲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大量论述就蕴含了朴素的循环经济思想。在《逸周书、大聚篇》中,大禹说“早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已成鱼鳖之长。”“天人谐调”思想是中国古代天人之学的精华,在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采取一种整体主义的立场,把人与自然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周朝,制定了保护自然资源的“野禁”和“四时之禁”,即在限定的时间内,不准砍伐山林、割草烧灰、滥捕鸟兽、下河捕鱼,以有利于动植物的繁殖生长。古人尚且知道保护资源,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

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人类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自然伸手向我们的地球及环绕其的大气层索要资源,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人们开采和利用资源的手段不断提高,资源的攫取量越来越大。资源在利用到生产、生活中,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生态失衡日益凸显,环境污染问题严重。资源稀缺性和生态环境破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日益显现,如何谋划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最为关心的问题。基于此,循环经济思想从萌芽向纵深不断发展演变着。

  树立循环经济理念

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国发[2013]5号以下简称《战略》),据悉,这是我国制定的第一部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规划。

节能减排,保护资源,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当前,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战略》的发布,是贯彻落实循环经济促进法、“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部署,是指导今后一段时期特别是“十二五”时期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行动纲领,是编制循环经济各领域专项规划和地方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各省大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理念进一步确立,产业体系逐步完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进一步显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我国能源资源需求将呈刚性增长,废弃物产生量将不断增加,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去年底,全国大面积地区遭遇雾霾天气已经证实了这一点,以致于今年两会代表尖锐地提出“是要GDP还是要干净的空气?”,因此,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更为迫切。

国家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项重大任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要求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的原则,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一些地方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实现转型发展的基本路径。

循环经济取得明显成效

经国务院批准,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产业园区和省市开展了两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各地区结合实际开展了本地循环经济试点。通过试点,总结凝练出60个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案例,涌现出一大批循环经济先进典型,探索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循环经济发展道路。

循环经济促进法于200911日起施行,标志着我国循环经济进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公布实施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发布了200多项循环经济相关国[FS:PAGE]家标准。一些地区制定了地方循环经济促进条例。

《战略》提出了四项重点任务:即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推进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在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方面,将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源头减量;推动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废物循环利用;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确保《战略》的有效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制定全国循环经济年度推进计划,加强跟踪管理和评估。

目前,产业废物综合利用已形成较大规模,产业循环链接不断深化,再生资源回收体系逐步完善,垃圾分类回收制度逐步建立,“城市矿产”资源利用水平得到提升,再制造产业化稳步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开始起步。为了保证循环经济投入,国家财政应该建立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专用账户,将废弃物排放费、资源使用费等纳入专用账户,必要时还可以通过发行环境债券等方式筹资,用于循环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循环经济技术研究与开发、有毒有害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与无害化处理、重要污染物回收处理补贴等。

建立科学的市场机制

利用市场机制的循环经济政策,实际上是“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组合。就循环经济自身的发展而言,最为关键的还是基于市场的政策工具,因为需要依靠它们建立起符合循环经济自身需要的市场机制。只有这样,循环经济才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正常运转。

全国各地区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实行了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阶梯水价和燃煤发电脱硫加价政策。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提高了成品油消费税单位税额,逐步理顺成品油价格。中央财政设立了专项资金支持实施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和开展示范试点。开展资源税改革试点,制定了鼓励生产和购买使用节能节水专用设备、小排量汽车、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等的税收优惠政策。完善了环保收费政策。出台了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

将循环经济技术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支持了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实施了一批循环经济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推广应用了一大批先进适用的循环经济技术。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废旧家电和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废电池资源化利用、共伴生矿和尾矿资源回收利用等一大批技术和装备取得突破。笔者认为,应加大对高新技术、环保技术、节能技术、节材技术和人力资源的开发的支持力度,建立起一套从支持科技投入、产品研制开发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体系。

要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加快园区生态化改造,推进生态农业园区建设,构建跨产业生态链,推进行业间废物循环。要推进企业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促进企业能源消费、工业固体废弃物、包装废弃物的减量化与资源化利用,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战略》还明确要开展“十百千”示范行动,要推广循环型生产方式、绿色消费模式、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必须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从源头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通过循环发展带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最终达到建设循环型社会的目的。

事实上,过剩的产能完全可以通过市场机制,通过价格杠杆自动淘汰。中国在告别短缺经济之后,在很多领域都曾不同程度存在产能过剩问题,比如DVD、家电等领域,但由于这些领域的市场化程度很高,政府干预相对弱,激烈的市场竞争不仅化解[FS:PAGE]了过剩产能,而且推动了行业的重组和产业的升级。而过剩产能长期难以化解的产业和领域,大多属于政府干预很多,很多产能的出现更多地不是因为企业对市场判断有误,而是有地方政府千丝万缕的关系在里面。

以这次重点化解的钢铁、水泥、船舶、电解铝等为例,这些行业不仅新上马项目大多需要审批,而且每一个项目都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地方GDP,影响官员政绩。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地方政府对于本地过剩产能和落后产能的淘汰根本不会有太大积极性;另一方面,对新增项目,则是千方百计通过在土地、财税、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上马,从而在造成产能扭曲的同时,这些行业兼并重组也困难重重,难以进行真正的产业升级。这是钢铁、水泥等产业过剩产能难以化解的真正根源。

治理过剩产能的本质,是真正界定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治理过剩产能的关键是回到市场化的原则,通过市场机制,真正打破地方政府对过剩产能的人为保护。

笔者非常认同《指导意见》一针见血指出的导致产能过剩的原因:“一些地方过于追求发展速度,过分倚重投资拉动,通过廉价供地、税收减免、低价配置资源等方式招商引资,助推了重复投资和产能扩张;与此同时,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滞后,政策、规划、标准、环保等引导和约束不强,投资体制和管理方式不完善,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不到位,导致生产要素价格扭曲,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不健全,市场机制作用未能有效发挥。”既然产能过剩的根源在于政府干预过度,在于扭曲政绩观主导下的GDP思维,很显然,治理产能过剩最好的长效机制就是减少政府干预,减少政府在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上的滥用,减少对钢铁等行业兼并重组的地方保护,真正发挥市场机制的淘汰作用。

笔者建议在采取强制措施压产能的同时,可以更多用一些激励措施,对治理落后产能突出的地方给予真正的奖励或者支持,这样才能减少阻力,将产业的未来真正交给市场。

 来源:节能减排网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越华路185号广东机械大厦12楼 电子邮件:APGEI@163.net
电话:020-38863542 传真:020-38847360
Copyright @ 2004-2008 APGEI,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050732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