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透析】

突破内需瓶颈需政府“让利于民”

作者:邱林

 

评论:我国虽然是世界最大的市场,但是,老百姓购买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提振。只要老百姓的社会保障得到改善,才可能唤醒他们的购买动力。换言之,政府只有“还利于民”才能突破内需不足瓶颈。

 


在美国,消费占GDP的比重最高的时候是72%,而现在是70%;而在我国消费占GDP的比例是30%37%,也就是说是美国的一半左右,美国可能是消费过度了,但对我国来说则是消费不足。要使国际经济更加平衡,就要进行更加有意义的经济改革,使国内的这些储蓄进一步用到国内的消费当中去。

我国虽然是世界最大的市场,但是,老百姓购买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提振。老百姓不愿掏钱,不肯花钱——几十年来,“消费”这台中国经济的发动机始终怠速。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是:如今我国“出口”这台机器的马力也不再强劲,只靠增加“投资”超负荷运转,能驱动我国经济这趟高速列车吗?

这种担心道出了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的事实。2008年,消费在我国GDP的比重低于40%,而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中,这个数字都大于50%。欧洲是58%,日本是55%,美国高达72%。过低的国内消费使得我国经济过度依赖国外消费市场。然而,金融危机席卷美、日、欧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国际市场的疲软。

在出口贸易受阻,投资效果一时难以显现的情况下,拉动内需,就成为一条重要路径。然而,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却与老百姓不愿掏钱、不肯花钱形成了一对矛盾。现在,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缺位,老百姓不得不捂紧拮据的钱袋:一是大多数老百姓被排除在社会保障制度之外,或者社保水平很低。为养老而储蓄,是老百姓继“养儿防老”之后的第二个重要养老方案。二是昂贵的教育收费让老百姓必须增加储蓄以备子女就读所需。

这些因素导致我国居民储蓄额高居不下,现已达到惊人的18万亿元左右。而老百姓的这种“防御性”储蓄,很容易套牢他们未来一二十年的购买力。然而,要使他们“解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要让他们放心地把钱从银行里取出来消费,势必要改变我国社会目前的利益格局——首先是分配格局。

其实,很多国家都经历过低消费率、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并存的时期。19世纪的美国和二战后的日本是这样,1978年之后的我国也不例外。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发展,而政府在公共事业上投入却明显不足,一个理性的国民就必须克制眼前的消费,而把大部分收入存进银行,以备未来生活所需。

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让其国民消费,从而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因此,我国要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刺激国民消费已是当务之急。目前,政府推出了一项金额达人民币4万亿元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用于政府和民间领域的公共工程和社会项目支出。在普遍信心不足的情形下,庞大的投资计划对前景不明的我国经济是一支强心针。

但是,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目前的计划似乎过于倚重投资,而忽略了能够长久拉动我国经济的因素。显然,政府所习惯的分配方式是,先将财富汇聚至国家的大口袋,再通过各种财政补贴的方式将其分配下去,比如,进行某种投资,或者帮助一些陷入危机的国有企业渡过难关。

这对唤醒老百姓的购买力是不利的。必须看到,只要老百姓的社会保障得到改善,才可能唤醒他们的购买动力。换言之,政府只有“还利于民”才能突破内需不足瓶颈。有专家建议,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根本扭转劳动者收入在国民经济份额持续下降的趋势,采取实实在在的“富民”政策。

第一,提高个税起征点、降低劳动收入的税率以及增加工资等多项政策,较快地提高劳动者的收入,尤其是低收入阶层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尽快扭转劳动收入占GDP份额下降的趋势。第二,加快推出能使全社会绝大多数民众能得到真正实惠的医改方案,并加强社保体制的建设和改革。第三,降低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速和份额,实行依法行政和阳光财政,从而改进国内社会财富占有和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根本之策。

好消息是,政府正在不断尝试,在国务院出台刺激经济拉动内需的“国十条”之后,有消息称,财政部和国税总局已经将起草的有关上调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的方案上报国务院。如果上述这些政策都能付诸实施,那么对于唤醒老百姓的购买力,无疑将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将成为我国经济继续快速增长的又一台发动机。这与美国人在20世纪上半叶向世界一流国家迈进过程中,曾经走过的一些道路有某种相似。


 

 

新能源政策切勿重蹈日本覆辙

作者:陈宇峰

评论:有关部门正在制订一项高达3万亿元的新能源政策计划,但是我们在制订实施这一计划的时候,必须注意到这一点,千万不要重现烧了一大堆钱、仍无法产业化的日本现象。

 


据媒体报道,有关部门正在制订一项高达3万亿元的新能源政策计划。目前流行的观点认为,新能源改革计划不仅使国家站在一个长期战略的全球视野上参与下一轮的国家竞争战略之中,而且还能有效解决国内需求不足,增加国内就业,最终走出经济危机的泥潭。正因为这一流行的观点使得政府甚至大多数民众都普遍地以为更大的新能源计划能在这场经济中大有作为,A股市场能源板块被投资者再度热炒。

我们都知道,目前具有世界上最好的节能技术和新能源实践经验的日本,也恰恰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陷入“失去的十年”之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甚至有人认为,日本的真正崛起并不是在GDP高速发展的时期,而恰恰是在经济繁荣背后的这场危机之中。因此,当前正陷于全球性经济危机的中国推出这一政策应该是恰逢其时,也有之前日本的成功经验可资借鉴。

不过,日本并没有把他们的这些技术形成可大规模推广的产业化过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广阔的市场。市场的前景和消费者的观念都是这些新能源技术能否得到成功实施的关键环节。在当时的能源格局中,人们并不会出于环保的目的而使用这些昂贵的新能源或者节能技术,而会偏爱于传统的能源和固有的消耗模式。所以,当时的外部市场环境和人们的普遍观念就决定了日本有能力并有大量财力支持发展新能源技术或者节能技术,但却没有办法使日本人实现大规模的产业化过程。

不可否认,目前全球的能源格局已发生某些微妙的变化。国际油价一度被炒到了每桶147美元,即使均衡之后的国际油价也维持在6080美元每桶的高价位上。但是,在本质上国际能源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逆转。这一高价位仍然无法实现我们上述所说的产业化过程。大多数能源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只有当国际油价持续稳定在200美元每桶以上的价格时,这些新能源技术才有广泛的市场化拓展空间。因此,我们在制订实施这一计划的时候,必须注意到这一点,千万不要重现烧了一大堆钱、仍无法产业化的日本现象。

但这并不是说,没有任何可突破的空间。比如,近几年我国风电发展速度惊人,装机容量从1995年的3.8万千瓦到2008年的1215万千瓦,2008年风电装机跃居世界第4位。这一发展速度是因为风电成本与火电成本是最接近的,并且具有产业链和规模化优势。巨大的风能储量使得这一风能技术在未来具有可持续的产业化前景。我国可开发风能总储量约有43.5亿千瓦,其中可开发和利用的陆地上风能储量610亿千瓦,近海风能储量12亿千瓦。

太阳能技术则是另一个显性的新能源方向,同样已具有一定的产业化空间。尽管太阳能发电成本在23元,远高于其他电源,但是目前光伏系统的安装价格呈逐年下降趋势,成本的下降将直接驱动需求的增长。2008年全球太阳能电池产量6.85GW超过安装量5.95GW,产能过剩和竞争加剧将使产业链完整、技术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受益,未来中国市场值得期待。

基于减少风险的考虑,我们在新能源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过程中,对于传统能源行业的改造升级也非常关键。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传统能源产业仍具有效率提升和技术改进的空间,先期的技术和资金投入使得我们不太可能放弃传统能源的利用方式;而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传统的能源产业中吸附了大量的城镇劳动力,从传统能源向新能源的转型过程中,必然会增加大量的结构性失业,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适应消化。


 

 

高速增长背后的隐忧 黑龙江私营经济调查

作者:王彦

 


黑龙江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目前,私营企业户数和注册资本增幅都跃居全国首位。截至去年,全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共登记私营企业12.63万户,比上年同期增加2.78万户,增长28.19%;从业人员141.46万人,增加24.49万人,增长20.93%;注册资金1960.73亿元,增加611.93亿元,增长45.37%。

A“高增幅低排位”——难掩低层次发展尴尬

黑龙江省私营企业协会秘书长王月明告诉记者,3年前,全省私营企业4万多户,仅相当于上海的一个区,但短短数年,该省现在私营企业已达12万余户。

在数字向上增长昭示发展势头良好之余,一些人士也不无忧虑地指出,黑龙江省个体私营经济仍然存在很大不足。省工商局个体私营经济管理处侯殿愚谈到,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缺乏体制和机制的先发优势,加上国有企业一统江山的巨大优势和传统惯性,使黑龙江省个体私营经济长期处于萌生后遍地开花但很难迅速发展壮大的弱势状态,大多缺乏条件以市场和企业的两轮驱动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原始积累,缺乏龙头企业为主导的专业化协作产业链条,没有形成浙江、广东、江苏那种由优势产业和关联行业协同配套、大中小企业和谐共生的特色产业群和产业区。

据统计,2008年底黑龙江省私营企业户数、从业人数、注册资金虽然纵向增幅在全国跃居首位,但另一方面三项指标横向排名却处于在全国中游或中游偏下水平。全国个体私营增加值约占GDP比重的60%,一些发达省市超过2/3甚至3/4,黑龙江省则不到40%;全国财政收入中,来自民营经济比重达2/5,黑龙江省仅为1/5左右。黑龙江省私营企业规模总体偏小,缺少像浙江正泰、广东美的、江苏双良那种对地方乃至全省经济有明显牵动力和影响力支柱大企业和大集团。总体来看,黑龙江省个体私营企业目前大部分还处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一般性服务企业居多,生产型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许多企业还是家族式经营,多数企业仍停留在产业结构单一、产品简单粗陋、形不成知名品牌、市场占有率不高、专业化程度低,协作配套能力弱的被动状态。而与此同时,浙江、广东、江苏等省的私营经济已经开始了新一轮的资本和产业扩张,纷纷以贸易为载体、以产品研发为触角,走出省城,走出国门,创建具有品牌和市场优势的全国甚至全球营销网络,其中一些正向欠发达省区转移低层次产业和上游初加工产品。在此压力下,黑龙江省个体私营经济更加相形见绌。

B“韩国商会来而不投”——“玻璃门”亟待清理规范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私营企业家向记者介绍,前不久他邀请韩国商会一行前来哈尔滨市投资考察,但对方“看完就走了”,对哈尔滨市的投资环境显然并不很满意。“别的不说,单论一个政府部门的厕所,就令韩国企业家大跌眼镜。”当然,对方不满意的,显然不只在一个厕所。

有企业家谈到,在黑龙江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上,一些政府部门或多或少存在着“政策到位措施不到位、招商到位资金不到位、宣传到位服务不到位、目标到位责任不到位”的问题。《行政许可法》实施后,国家已明令取消了一些企业设立的前置审批行政许可项目,国务院[2005]3号文件也明确凡法律无明文禁止的行业和领域全部放开,个私经济都可以平等准入,享受公平;但因地方法规未进行修订,使登记工作遇到困扰。名义上放开,实际没放,或是上头要求放,底下没有放,或是总体放开而具体环节没有放的‘玻璃门’现象仍然存在。”一些地方法规和部门规章按中央要求还需要进一步清理和规范。

有人提到,现在黑龙江省一些私营企业开始向外发展,其中原因之一是南方地方政府开放的态度以及灵活的办事方式,全部出于一个目的:为企业服务,不遗余力地支持与扶持企业发展。“有的企业在南方就敢说,只要你项目进来,如果需要1个亿,我保证10天资金到位。”

而在黑龙江省皮草业、酒店业、药材以及土特产业等均有这样一个不成文的行规,出租车拉来客人,商家会给出租车司机少则200元多则500元的回扣,无论与客人交易成功与否。“这显然是不正当竞争行为,最后羊毛还是出在羊身上,由消费者埋单。”但就是这样一件小事,泛滥很久却就是没人管。

资金短缺,贷款困难,融资渠道狭窄,成为个体私营企业发展的另一大“瓶颈”。对于贷款难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企业家们不愿多谈。哈尔滨振兴装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树良告诉记者,“现在企业贷款很容易,银行来求企业贷款的很多,态度主动得很。”据孙董透露,这和国家金融危机下的系列金融政策有关。但孙董同时告诉记者,自己的企业资金充裕不需要贷款。而更多私营企业家则既骄傲又不无苦涩地说,企业是在零贷款的情形下一步步发展起来的,“现在银行主动为企业贷款无异于天上掉馅饼,以前从来就没有过。”

有关人士指出,从黑龙江省个体私营企业整体自身条件看,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实力弱,存量少又无上级主管部门,即使有好项目好产品,由于缺少抵押资产,资质不高,授信条件多数不够。从金融部门看,国有商业银行普遍推行“贷款零风险”信贷制度且手续繁琐、条件苛刻,由于难以拿出财产抵押和融资担保单位,多数中小私营企业很难获得所需的贷款支持。在直接融资方面,因上市门槛高、环节多、时间长、费用大,加之近年来股市持续低迷动荡,绝大多数私营企业很难从资本市场直接筹集到发展资金。在担保机制方面,黑龙江省信用担保体系发育不健全,为数不多的担保公司自有资金少,担保能力偏弱,联保和民间融资体系尚未形成。而且民间借贷风险大、成本高,后续问题多。由此造成两难现状:一方面私企急需资金却得不到信贷支持;另一方面银行有大量资金沉淀但不能在本地生息,无法实现银、企“双赢”。

C“酒价过度膨胀”——折射私企需加强自律

哈尔滨市酒类行业协会副会长高莹向记者披露了黑龙江省酒行业的秘密:一瓶成本仅几十元的酒,是如何经过层层关卡涨至数百元的。

“现在酒非常难卖,为什么呢?归根结底,不外乎酒业的利润大,进入企业多,竞争激烈,很多违规行为也即层出不穷。”据高莹介绍,过去酒店进酒要去市场花现金买,现在形势发生变化,因为恶性竞争,厂家要直接往酒店送酒。这个送非常有讲究。“企业至少要给酒店50%的扣点。”企业通常在给酒店作价时把这笔费用直接做进去。除了进店费,给服务员的起盖费也越来越高,此外,推销业务员的费用、逢年过节的各色打点费用,等等等等,使酒水价格直线上涨,几十块钱的酒最终卖到了一百几十块甚至数百块,“如果企业不这么干就会面临倒闭”。当然,酒店也有酒店的苦衷,装修、税费等各种费用只能从酒水中出。如果私人朋友来买酒,某厂家对某品牌一般会给出不到40元一瓶的价格,“即使这个价格,企业还能赚三五元的利润。”高莹直言不讳,就是这个出厂价的酒,在酒店卖到了一百八九十元。

除了价格虚高,市场上假酒泛滥,真假难辨。“市场上不少酒都是三精一水勾兑出来的。”企业不得不降低成本,否则一旦成本超过50元在酒店根本卖不了。哈尔滨市酒业协会曾想搞一个“放心酒工程”,开放心酒专卖店,计划底价出售企业出产的酒。但后来不了了之,原因是想法特别不现实,“黑龙江省酒店根本不让自带酒水。”放心酒工程流产。如今,酒店不准自带酒水的行业潜规则有所松动,酒业协会又想搞类似“平价酒水超市”的项目,打算在哈尔滨办20家,以净化酒市场。前景如何也未可知。

而酒行业只是一个侧面,它折射出很多行业的私营企业皆存在不正当经营行为。而这种种不正当经营行为,已成为各行业的潜规则,被视若无睹,任其滋长。

很多私营企业家坦率承认,目前黑龙江省个体业者和私营企业素质仍亟待提高,经营行为需要严加规范。相当一部分个体私营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缺乏诚信,还存在着账目不实、不清、偷漏税费、逃避债务、普遍缺乏基本社会保险,以及侵害劳动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个别企业还与权力机关腐败分子权钱交易,坑骗政府和百姓,严重损害国家利益,甚至道德沦丧,公然违法,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这些自身问题的存在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个体私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不少企业感叹缺少行业协会,呼吁行业协会应肩负起行业自律的责任,“现在很多行业根本没有行业协会,即便有了行业协会,也是什么权力都没有,做不了什么事情。”高莹谈到,市场上哪家企业生产假酒,哪家企业酒价虚高,酒业协会最知根知底,但研究多少次就是没办法。“想要解决,必须政府支持。”

高莹介绍了长春市酒业的做法。一个企业的酒若想进入长春市场,必须先经过当地酒业协会的检验,酒业协会检验合格为该产品贴上酒标,否则不得进入当地市场。而酒业协会的此项权力为当地酒业专卖局授权。他建议,为某些行业协会授权的做法黑龙江省可否拿来借鉴。

然而,在我省,行业协会的权力到底由谁来授予?如何避免授权后形成新的地方保护主义和垄断?省工商局有关人士谈到,行业协会授权需要配套措施及相关法制的健全,目前,黑龙江省还不具备这个条件。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越华路185号广东机械大厦12楼 电子邮件:APGEI@163.net
电话:020-38863542 传真:020-38847360
Copyright @ 2004-2008 APGEI,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050732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