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分析

一季度就要结束了,我们似乎处在一个日益动荡的世界:日本地震及严重海啸和核污染灾难;欧洲时时浮现的主权债务问题;中东、北非的政局动荡;原油价格飞涨及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通货膨胀,等等。但是,穿透这些麻烦和问题看全球经济趋势,我们依然可以相对乐观。

 

  全球复苏趋势不会逆转

  美国是这次金融危机的源头,经济受到的伤害也最大,至今仍在进行痛苦的去杠杆化过程。但美国经济已连续六个季度上升,去年四季度GDP同比增长2.8%,其中贸易逆差的降低起到正面作用,库存投资的减缓则带来了负面效应。今年随着最终需求持续复苏,企业库存投资会再次成为GDP增长动力。

  就业方面,美国的情况也有好转,2月美国失业率降到8.9%。由于劳动力参与程度保持低位(部分人放弃了找工作),这个数据不能完全反映就业市场的真实情况。但是由于劳动力参与度没有进一步降低,所以从环比角度,失业率的降低依然反映了就业市场的好转。

  最终需求也随之好转。美国的零售从去年底以来保持同比7.6%到7.8%的增速。汽车销量从20098月开始强劲复苏,今年2月销量环比上涨6%,达到1340万辆的年化销量。美国的房屋市场可支付指数已到历史高点。随着就业逐渐好转,房屋市场也有望企稳。

  中国渡过了这次经济危机,获得了更多主动权,同时也承受着更多压力甚至是指责。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美国等对人民币施压,以期达到降低与中国贸易逆差的目的。

  中国国内也有一些长期积累的问题,如重视GDP的增长而不重视质量,以及长期以来处于失控状态的房价。最近政府正以一系列动作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以期降低收入差距,缓解国际国内矛盾。在整体人口红利慢慢消失的背景下,这种调整对将来经济增长会带来一定变数,但增长仍比较确定。官方设定的目标是在2011GDP增长8%。尽管这是调低了的预期,但仍是一个较高的增速,而且过去数年的实际经济增长往往超过政府预设目标。

  欧元区面临着南欧四国的政府财政问题,但这四个国家的GDP之和还不到欧元区的五分之一。而欧元区最重要的两个经济体,德国和法国都保持了连续七个季度的经济复苏。其中德国由于固有的出口产业优势,其复苏尤其强劲。

  日本占全球GDP6%,尽管现在还无法准确量化日本地震的经济影响,但自然灾害这种外部冲击,从历史来看只会减缓一个已经确立的趋势,而不会根本性改变一个趋势。1995年阪神地震对日本经济的有限影响已说明这一点。

  这次复苏中表现最薄弱的西方发达国家,其消费者及企业都在重拾信心。只要政府不突然进行政策退出,经济增长的动力就有可能顺利交接到私人部门。目前美联储没有迹象要加息,反而可能是第三次量化货币宽松。日本灾后重建实际上将起到经济刺激作用。加上中国经济增长基本没有悬念,全球经济在遭遇短暂减速后,复苏趋势不会逆转。

 

  规避通胀与利率风险

  进一步分析通胀、中东政局及日本地震等现实问题,它们正在影响经济及市场走向。有些问题(如中东)如果失控,甚至可能导致全球经济停滞。

  通胀从发展中国家开始,成为大家日益担心的问题,现已波及欧洲。但是通胀在短期内演化成全球性问题的可能性并不大,因为这次通胀主要源于原材料及农产品价格的上涨。

  在发展中国家的CPI篮子中,食品占比较大,民众感觉较强,政府也较警觉。越南2010年平均通胀达12%左右,伴随而来的是货币贬值、经济动荡。印度只公布WPI(批发商品价格指数)。这个数据更多地反映成本价格,在2010年印度的WPI超过9%。中国的通胀从20107月以来已呈上升态势,中国国家统计局修订的采样数据显示,CPI在今年的1月、2月都高于市场预期。

  发达国家服务占比更大,在失业率高企的情况下,工资上涨可能性并不大。而美联储对通胀的分析,把产出缺口(output gap)作为最重要的变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美国产出缺口在2010年将近5%,2011年仍将达4.3%。美国的CPI同比增速在2月达到2.2%,超过1月份的1.9%。但由于过剩产能严重,除去食品及能源价格的核心通胀率,2月份的CPI增速实际只有1.1%,这不足以引起美联储恐慌。

  对全球短期通胀乐观的同时,我们要保持对长期通胀风险的警惕。伴随着经济复苏,尤其是当发达国家私有部门创造信用的功能和需求开始正常化之后,如果央行的货币政策不能及时撤出,那么通胀完全可能成为一个全球性大问题。那时唯一的选择似乎只能是再一次经济衰退。

  另外一个风险,是已经出现的经济结构性变化对通胀传输的影响。比如,美国这次经济复苏动力来自出口和投资,而不是消费和房屋市场。美国劳动力市场有没有适应新的经济结构的能力?对美国长期以来低通胀贡献巨大的中国,正试图全面提高国民收入,这又明显表现在低端制造业的工资上涨上。美国会不会形成来自中国的输入性通胀?这些都是新的变量。

  在通胀高企背景下,全球利率从去年底开始上调。美国十年期国债利率在今年2月中旬一度接近3.8%的高位,最近在日本地震及地缘政治的影响下,已经回落到在3%上下震荡。着眼于更长远的未来,日本国债利率的上升值得关注。日本十年期国债利率从20109月、10月的1%以下,上升到了今年3月的1.3%以上 。最近由于地震稍有稍回落,仍然在1.25%左右。日本的债务与GDP之比已达200%,国际清算银行预测这一比例在未来十年会达到300%。那时如果利率大幅上升,日本很容易落到无法偿付利息的地步。在日本人口日益老化的趋势下,日本国债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平衡将越来越难以维持,日本地震或许会加快政府债务负担,影响将提前出现。

  市场对各国利率政策的预期,明显地表现在欧元与美元的比价上。市场预期美联储在货币紧缩上会落后于欧洲央行,从而抛售美元。这就形成美元贬值压力,尤其是相对欧元。欧元对美元的汇率从17日的1.29,一路上升到最近的1.4左右。

  日本由于其特殊情况,在利率和汇率上的表现则更复杂一些。震后日元在短期内由于资本回流造成升值压力,但因为日本政府潜在的付息能力问题,日元将面临长期贬值风险。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将使日本的储蓄率持续降低,从而加重利率和汇率的双重风险。

 

  谨防外部冲击影响

  除上述经济体内的不确定因素,外部冲击随时也要多加关注。最近在中东和北非发生的动荡,已经通过原油价格传导给全球经济。这些国家一个共同特点是年轻人大量失业,播下动荡的种子。目前受影响的国家在国际原油市场还只是小角色,如果危机通过巴林蔓延到沙特等国,其影响将可比拟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原油完全可能冲到上次高点——每桶150美元。好在从目前事态看,危机蔓延到沙特的可能性不大。

  即使如此,上述种种因素都在推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经济增长导致对大宗商品需求增加,中东局势动荡让市场对原油供给有所担心,通胀及避险需求又推动着全球对黄金需求。由于大宗商品在国际上以美元定价,美元的贬值压力,反过来成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压力。日本地震后很多产业停产,对大宗商品价格产生了一定冲击。但随着灾后重建开始,以原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应属必然。

  可以说,未来的一切都是不确定的,经济政策和投资决策的要义,就是在不确定中寻找相对的确定性。全球经济面临很多风险,有些甚至非常严重。但是这些风险有的会在未来较长时间后才可能爆发(如全球性通胀,及日本国债问题),有的发生概率较小(如中东爆发全面危机),而有的则是短期负面但是长期反而有积极作用(如日本地震)。

  这些风险确实存在,且随着时间推移可能会强化,从而变成确定的事件。因此,在复杂及动荡的经济环境中,明智的做法是既抓住经济增长的主线,又看清系统内外的主要风险。一方面根据经济增长及形势演变来制定经济政策和投资策略,一方面又根据各种风险推演多维的概率及事件发展时间表,紧密跟踪,灵活行动,争取抓住市场波动提供的机会,并尽可能规避潜在风险。

  作者:戴险峰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越华路185号广东机械大厦12楼 电子邮件:APGEI@163.net
电话:020-38863542 传真:020-38847360
Copyright @ 2004-2008 APGEI,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050732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