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安全的软肋

中国能源安全的软肋

 

在日本爆发核危机之后,中国政府宣布暂停审批新的核设施,这令全球市场感到意外,同时也表明中国的能源政策正面临危机。但是,目前打乱中国能源计划的,并非其对未来电力供应进行多样化调整的能力,而是其易受石油市场混乱冲击的脆弱性。目前中东地区正在发生的事件导致了石油市场的混乱。

中国近期由于短期政治因素而做出的核决定,不太可能改变其长期能源发展道路。但是,中国对于石油的依赖,则是一项远为紧迫的关切。中国经济对石油的需求超过了美国或欧洲,半数的石油进口来自于中东和北非地区——美国的这一比例仅为四分之一。如果原油价格维持在当前水平,那么今年中国在原油上的支出,将超过向美国出口货物的收入。

然而,真正让中国领导层担忧的,是油价将加大业已上升的通胀风险。通胀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1989年的天安门抗议活动,正如最近它引发了中东地区的动荡一样。目前中国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同比涨幅为5%,低于埃及的11%,但与去年相比增长了一倍。非官方的估计数据则更高。

中国政府可以选择进行干预,不让驾车者承担油价上涨的成本,但即使价格管控也有其限度。例如,在2008年油价飙升期间,炼油厂找借口干脆停止销售汽油和柴油,而不是按照政府指令承担亏损。由此导致的燃油短缺引发了普遍的抗议。

更糟的是,中国大部分石油并非用于乘用车,而是用于工业和农业——在这些领域,政府要么没有实施价格控制,要么控制得不那么有效。能源占到谷物生产成本的三分之一,而油价正在推高人们对生物燃料的需求。食品价格的涨幅是总体消费者价格的两倍。

长期而言,中国的最佳选择是减少经济增长对石油的需求。但拟议中在能效、电动汽车和高铁上的投资需要时间。因此,短期内一项稳定国际供应的战略是唯一选择。此前中国已采取措施,鼓励三大国有石油公司参股国际石油项目。这种被称之为“股本石油”的政策,旨在防范油价波动和供应中断。这些公司乐于从命:随着国内油田达到成熟期,它们提升利润水平的最佳途径就是海外扩张。

但在上述策略实施了十年后人们发现,尽管这些公司赚到了钱,但中国民众和政策制定者都没能获得多大回报。如果把中国境外所有的股权石油都运回国内(目前并未如此),也只能满足中国一小部分进口需求。这意味着,它实际上没有提供多少针对供应中断的“保险”。中国国有公司的确向国内运回了石油,但它们随后被以国际价格卖给国内炼厂,因此整体而言中国没有任何节省。

更糟糕的是,中国在全球各地大举进行资源投资,给中国政府造成了外交政策上的难题。利比亚目前的动荡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上月,在一些石油工人遇袭后,3万多中国公民不得不撤离该国。

只要油价不再继续上涨,中国或许能够承受住当前的价格,并让通胀得到控制。但在防范未来油价上涨方面,中国最大的希望是结束其寄望于优先获取外国供应的失败政策。相反,中国需要采取一种与其他石油消费国合作的新方式。

目前有一些令人鼓舞的迹象。在联合国安理会(UN Security Council)商议对利比亚的行动期间,中国表现得相对而言较为“积极”——当然,这是与前几次联合国对局势动荡的产油国采取措施时相比较而言。危机可能促使中国政府意识到:由于对全球能源市场的依赖,中国必须要进行此类合作;同时,当本国公民遇袭之际,中国更难以坚持不干涉他国主权的立场。

对利比亚采取联合行动,可以避免中东地区的其它政权以暴力方式应对民众的抗议活动。目前石油市场上的供应短缺,更大程度上是由政府的暴力回应、而非起初的民众抗议所致,有鉴于此,上述做法可能会降低当前供应中断状况蔓延的可能性。

然而,如果他们采取上述做法,石油消费国(包括中国在内)可能需要动用自己的战略储备。市场传闻称,中国的应对举措将是累积本国的石油储备,而不是利用储备来平抑世界油价,这已经开始在推高油价。中国政府增强透明度,可能有助于平抑价格。如果中国开始与其它石油消费国合作、制定一项协调释放储备的策略,它将发现,这比仅仅依赖本国企业产生的有限国际石油要牢靠得多。

作者:特雷弗豪瑟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越华路185号广东机械大厦12楼 电子邮件:APGEI@163.net
电话:020-38863542 传真:020-38847360
Copyright @ 2004-2008 APGEI,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050732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