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建设特色产业转移工业园为龙头推动山区早日步入新型工业化道路

深圳盐田(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位于梅州市区西南,地处广梅汕及梅坎铁路、梅揭及梅河高速、206国道的交汇处,规划面积403公顷(6045亩),首期开发面积69.27公顷(1039亩)。转移园于20057月开始筹建,现已投入资金10300多万元,完成首期69.27公顷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通水、通路、通电、通邮、通电信、通宽带、通有线电视“七通”目标。同时,为更好地发挥转移园的平台和载体作用,按照总体规划,今年我们着手二期86.7公顷(1300)的详细规划,适时开发建设。

20073月底止,园区共引进企业14家,投资总额7.97亿元。其中:已有1家企业投产,7家企业动工在建, 6家企业签订入园合同,准备动工建设。此外,还有10多家有入园意向的企业正在洽谈中。

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在较短的时间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主要得益于省委、省政府政策的强力支撑,得益于省直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得益于深圳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盐田区、梅州市两地政府的密切合作。

一、把握政策机遇,在合作共建中谋求发展

建设深圳盐田(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既有两地的传统基础,又有共同的现实需求,在政策的强力支撑下,催生是必然的结果。首先,合作有基础。在深、梅多年对口帮扶过程中,双方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基础。深圳市和盐田区,更是把联手共建工作提升到构建和谐广东的政治高度来认识。其次,共建有动力。建设产业转移工业园双方有共同的切入点。作为欠发达的梅州,近年来,大力实施“工业梅州”发展战略,确立了全市园区建设“一盘棋”思想,致力建设1个带动作用明显、承接力强、能够代表梅州工业发展方向的龙头园区,以带动全市3个市辖工业园和8个县域特色基地的发展,走“一区多园,特色发展”路子。建设这样一个龙头园区,单靠梅州的实力难以实现,借助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信息、品牌、影响力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是梅州跳出山门,寻求合作的根本动因。作为发达地区的深圳盐田,结合区位实际,着眼长远发展,拟将产业向旅游、物流上转型。为实现产业加快转型,迫切需要创建一个平台,组织区内其它企业有序转移。省政府《关于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试行)》的出台,犹如一针“催化剂”,解决了两地经济发展的迫切问题,使双方的合作有了政策的强力支持。

深圳盐田(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能够取得实质性的推进,主要有如下几个因素:

(一)领导高度重视。一是省政府和省直相关部门的领导高度重视。省领导黄华华、游宁丰等同志亲自到深圳盐田(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调研、视察、指导,省经贸委主任陈冰和相关处室的领导多次到梅州调研指导,帮助园区科学定位,大力促成共建工作。二是深圳市、盐田区、梅州市各地各级领导致力推动。梅州市领导刘日知、李嘉、张远方等同志多次亲赴深圳,与深圳、盐田主要领导磋商合作事宜。深圳盐田区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亲自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专家论证会,听取意见,作出决策。袁宝成区长还亲自率党政考察团来梅考察。盐田、梅州双方联合成立专门工作班子,严格按照《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认定办法》,建立了合作框架及相关制度,签订了《深圳市盐田区人民政府与梅州市人民政府联手推进产业转移协议书》,高效推进共建工作。

(二)盐田大力推进。盐田区委、区政府把合作共建作为一项政治任务,从构建和谐广东的战略高度,以对山区人民的深厚感情,全力加快产业转移园区建设。一是认真做好规划。发挥特区人才优势,专门组织专家组到梅州进行考察和论证,积极做好园区的规划。二是筹集资金投入。先行投入数百万元,用于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大力宣传推介。20066月专门与梅州联合,在深圳举办招商推介大会,对园区进行重点推介。四是力促产业转移。积极穿针引线,盐田区有目的、有重点地先后组织5次企业考察团到梅州考察并促成多家企业落户。如,深圳市美菱达实业有限公司是全国首批取得出口经营权的私营企业,公司实力雄厚,在全世界120多个国家注册了商标,在欧洲、美国、中东、南非设立分销网络,并设有2个国外直属分公司。因业务拓展,公司急需扩大再生产,但受到土地、劳力等的制约。盐田区获悉后,立即指派相关部门与该公司接触,并组织其到产业转移园区考察。通过实地考察,公司对产业转移园区投资环境非常满意,决定投资近亿元并于今年3月动工兴建华美实业有限公司,逐步将生产制造基地向梅州转移。

(三)梅州全力以赴。一是多方筹资投入。在财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梅州力压其他支出,千方百计筹集近亿元资金,优先保障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资金的需要。二是调动全市力量。落实责任,全市各级为园区立项、规划、办理各项审批手续大开“绿灯”。同时,组织强有力的队伍,优质高效、安全快速地完成平基及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真正做到领导精力优先保证,建设要素优先供应,困难问题优先解决,倾全市之力,致力打造高规格的产业转移工业园。三是着力优化环境。在软环境上,在全市大力倡导“崇商重企”时代理念,对企业主动服务、有效服务、全程服务;在硬环境上,重点争取兴畲高速建设和206国道改造,努力提升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区位优势。

二、明确目标定位,在突出特色中务实发展

联手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是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盐田、梅州联席会议及园区管理班子在园区规划定位和发展目标上,达成了两点共识:一是要保证园区长远持续的发展;二是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要能够体现相当的成效。为此,在认真借鉴各地园区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高起点抓好园区各项工作。

一是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两不”。即坚决克服饥不择食、急于求成的思想,不因眼前短期利益而牺牲环境引进污染项目;不为一时速度所累,无选择地引进高能耗、低效益项目,造成资源浪费,避免二次转移。

二是在定位上致力打造“三园”。即把产业转移园打造成为科技园、生态园、效益园。按照这一定位,确立了产业转移园区重点承接和发展的5大产业族群,分别是电子信息、汽车零配件、轻工纺织、食品医药、电气及自动化产业。通过承接和发展这5大产业,推动梅州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是在具体运作上做到“三高”。即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实施,滚动发展”的原则,注重质量,不急不躁,一步一个脚印抓落实,一年一个台阶上水平,力争通过10年努力,使产业转移工业园达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00亿元以上,相当于2006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成左右,利税贡献8亿元以上,解决就业35万人,打造成为代表梅州工业发展方向、支柱产业聚集效应明显的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建成一个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滨江新市区。

三、注重质量效益,在严把“三关”中优化发展

在开发建设和承接产业转移中,我们始终坚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并重,从严把好“环保关、用地关、效益关”, 优化项目、优化环境、优化园区,宁愿少上一两个项目,宁愿招商速度慢一点,积极培育富有特色、生机勃勃、前景广阔的产业转移工业园。

――在严把环保关上。我们严格按照省环保局《关于深圳盐田(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首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意见的函》的要求,制订了“产业转移工业园内企业环保审批原则和进园产业目录”,对制革、漂染、电镀、重化工、造纸等20多类项目列入禁入名录。同时,对每一个进园项目,我们均要求其按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进行环评及审批,并将环保“三同时”的要求作为签订入园合同的一个重要条款。一年来,我们先后拒绝了投资总额合计10多亿元的20多家企业入园。

――在严把用地关上。坚持把珍惜用地、合理用地、节约用地,提高土地使用率作为项目入园的一项重要准则,制定“产业转移工业园科学合理用地办法”,在供地程序、用地面积、用地原则等方面作出了严格的规定。我们把土地用途分为“合理用地”和“非合理用地”,“合理用地”又分为“生产用地”和“基础设施用地”,“生产用地”再分为“直接生产用地”和“配套生产用地”。对“不合理用地”采取不供、少供或按“合理用地”的数倍价格收取土地出让金。规定用于行政生活的“配套生产用地”不得超过“直接生产用地”的10%,绿化用地不得超过15%,建筑密度要求达到60%左右或容积率达到1.2以上。对建筑面积少于3000平方米的,原则上不单独供地,采用出租厂房的方式解决。

在建设进度上,我们要求合同签订后3个月主厂房必须动工,一年内应完成合同投资额的30%,二至三年完成全部投资额。对未按进度建设的,予以调整、收回全部或部分用地。一年来,共调整或收回13多公顷(200多亩)土地,并供给其他企业使用。

――在严把效益关上。投入决定产出,产出决定效益。为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我们制订了入园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强度标准,要求入园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从2006年的每公顷900万元调升至1500万元以上;对投资强度低于1200万元的,慎重供地;对投资强度大于3000万元的,优先优惠供地。此外,对能起龙头带动作用、有利于促进产业聚集、以及低能耗、少污染、高税收的三类企业优先优惠供地。

一年多来合作共建的实践证明,省委、省政府《关于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试行)》对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和山区的经济加快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可操作性较强,初步实现了合作双方、业互惠三赢的初衷。一是提升了园区档次。在沿海发达地区的直接参下,产业转移工业园规划建设起点高、档次高;二是提高了管理水平。以沿海发达地区的先进理念,创新了园区的管理模式;三是拓宽了投资渠道。沿海发达地区资金的注入,较好地解决了山区工业发展平台建设资金“瓶颈”问题;四是加快了招商进度。通过盐田区的牵线搭桥,拓宽了梅州招商渠道,促进了企业加速落户梅州。五是打下了发展基础。通过抓好产业转移工业园这一平台建设,为今后两地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升级打下了基础。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越华路185号广东机械大厦12楼 电子邮件:APGEI@163.net
电话:020-38863542 传真:020-38847360
Copyright @ 2004-2008 APGEI,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050732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