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福田(和平)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情况


    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在深圳、汕尾两市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以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为动力,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展战略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实施双转移战略部署,抢抓机遇,增创优势,人十我百,有序推进,把发展海岸经济与园区建设结合起来,扎实加速园区建设进程,力争建设成为布局合理、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环境友好、科学发展的示范园区。

一、基本情况

2008年初,深圳、汕尾两市党委、政府经友好协商,决定合作共建深圳——汕尾区域发展特别合作区:汕尾市海丰县西部四个镇行政区域范围内,合作面积在200KM2,可用建设用地面积80KM2。在深圳、汕尾两市大合作背景后,经深圳、东莞、汕尾等多方友好协议,把合作区域内的原2007年经省政府批准的东莞大朗(海丰)产业转移工业园为起点,变更协作伙伴,承接作为深圳、汕尾两市合作的起步项目,200810月正式获省政府批准更名为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首期认定开发面积4KM2。到2015年,完成启步项目——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开发目标,引入企业(项目)资金投入150亿元以上,每公顷投资强度为1500万元。落户园区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年实现产值约510亿元,工业增加值约129亿元,税收约25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新汕尾(2008年汕尾市的工业产值518亿元)。

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位于汕尾市海丰县鹅埠镇,与惠州市惠东县接壤,处于广惠高速、深汕高速、324国道厦深铁路交汇点,距广州200KM、深圳100KM、汕头200KM,是珠三角地区海岸经济第一延长线、东岸交通第一门户、环珠三角第一圈层、泛珠三角第一腹地、产业转移第一目的地。

二、进展情况

截至20094月止,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已建成面积175.8公顷、正在开发面积127.7公顷,合计开发面积303.5公顷。入园企业投产24家企业已投入建设资金58.5亿元,建成面积175.8公顷,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为321.2万元/亩;入园在建企业18家,企业已取得合法用地手续面积54.4公顷,合计投资约10亿元,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为123.1万元/亩。此外,还有意向项目8个,投资总额6.14亿元,已取得合法用地手续的企业2家(2家企业已取得合法用地手续的用地面积22公顷)。2008年,园区工业总产值77.69亿元,单位土地面积工业产值426.4万元/亩,税收总额3.8亿元,单位土地面积税收20.8万元/亩。园区入园企业的建设项目符合国家、省产业政策以及园区规划,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

(一)高度重视,互利共赢

2008年初,深圳、汕尾两市举行了党政领导座谈会,共商深圳、汕尾两市产业转移合作的事宜。随后,刘玉浦书记和许宗衡市长带领深圳市党政代表团考察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经充分协商,先后签订了《合作共建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协议》等一系列协议,明确了双方政府的责任、义务和权利,确定了对园区建设的具体扶持政策和措施。包括双方政府2010年之前各投入4亿元的资金计划,其中,汕尾市政府投入4亿元主要用于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深圳市政府投入资金4亿元主要用于入园企业的成本补贴。

(二)密切配合,招商引智

深圳、汕尾两市建立了联系会议制度。两市并于20081218日,在深圳市五洲宾馆联合举办“2008深圳——汕尾产业转移招商推介会,深圳市派出30个行业协会负责招商活动,有320多名深圳企业代表踊跃参与,达成签约项目32个,总投资268亿元,拉动效应强劲,在金融海啸严冬中依旧绽放春意

(三)科学规划,务实前瞻

深圳市财政预算410万元,用于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的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地形测绘等建设前期工作。并由深圳市委托了上海复旦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编制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总体规划,业经汕尾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并委托了复旦大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深圳)编制的园区新增一期启动区域1.53kM2控制性详细规划。目前,该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基本完成。与此同时,委托中山大学开展了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产业发展规划,预计5月中下旬可以基本完成编制工作。

(四)加强投入,扎实推进

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的放大效应。汕尾市人民政府与工商银行广东分行、建设银行广东分行等金融机构达成银政战略合作协议,发挥政府扶持资金的杠杆作用,以贴息贷款形式放大资金倍数。园区与深圳派出泛华建设集团合作投资开发建设,由泛华建设集团注入30亿元人民币进行包括道路、管网、水电通讯、污水处理、多层厂房等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园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保障。2009414日,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全面开工建设,高水平规划建设园区路网、管线、污水处理、供热供电设备、多层标准厂房及生活配套等设施。

(五)环保先行,生态发展

倡导环境保护、建设绿色工业新城的理念,立足环境生态承载力、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以工业未动、环保先行原则,提前规划建设环保基础设施。委托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承担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环评大纲及报告书编制工作。以打造工业新城、生态园区为总目标,制定出台《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企业准入条件》等政策措施,根据《广东省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目标责任考核评价试行办法》的规定要求,对入园项目严格落实园区环评批复要求和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真正打造成为生态园区。按清污分流,雨污分流,循环用水的原则,统一规划建设园区给排水管网和地面雨水收集系统,配套建设园区集中污水处理厂。园区内各企业生产废水经内部预处理达到城市污水管网接收标准后,排入污水管网,进入园区集中污水处理厂作进一步处理,确保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处理率100%,中水回用率在60%以上。加上远离大江大河,园区的发展绝不会祸害一片、殃及子孙。

三、今后的工作设想

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是汕尾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汕尾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我们有决心力克时艰、励精图治,在良好开局的基础上,突出在字下功夫,分秒必争完成必须的基础性工作,以建设成为布局合理、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环境友好、科学发展的示范园区为总目标,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一)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合理规划,统筹兼顾,有序推进、分步实施的理念,力争2009年内完成园区新增一期启动区域1.53kM2控制性详细规划内的七通一平、污水处理等基础硬件设施建设,拓展发展空间,稳步推进园区的发展,形成区域经济的新增长极。

(二)加强招商引资工作。重点跟踪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落实深圳——汕尾产业转移招商推介会签约项目的后续工作,努力开拓深圳电子信息产业向园区新途径,积极跟进供水、供电建设项目,开拓园区融资渠道。

(三)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充分落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成果,更新理念,增创体制新优势,合理整合、科学集中产业转移的有效资源,按照小机构,大服务精减、统一、效能的准政府体制,贯彻强化决策,突出管理,市场服务机构政企合一,职能政企分开,管理政社分开的理念,在决策和管理上体现政府的强力领导,在经营服务上挖潜和发挥市场的功能,建立决策机构一元化,管理机构行政化,服务机构企业化的扁平式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

(四)致力推进生态园区建设。坚持环境友好型的建设原则,倡导环境保护、建设绿色工业新城的理念,对入园项目严格落实园区环评批复要求和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真正打造成为生态园区。加快完成园区总体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按清污分流,雨污分流,循环用水的原则,统一规划建设园区给排水管网和地面雨水收集系统,配套建设园区集中污水处理厂。

(五)科学修编规划。根据《深圳——汕尾区域发展特别合作区的概念性规划》,高标准组织实施《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总体规划》。有机结合全市产业布局、产业发展规划,加快修编《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全市土地利用规划修编,争取加大园区建设用地指标。

(六)协力争取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园区扶持资金竞标。发扬吸口气、冲过去团队精神,会同有关单位努力推介汕尾软环境建设、投资环境,宣传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发展优势,为申报示范性产业转移园区创造有利条件。

 

深圳福田(和平)产业转移工业园(以下简称福和转移园)位于粤赣高速公路和平县出口处、和平县城新区,是根据省政府《关于我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粤府〔200522号)文件精神,由和平县人民政府与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政府于200618日联手共建的,并于20075月通过省人民政府认定,成为省级产业转移园。

一、园区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和平县以实施“双转移”为契机,抢抓机遇,夯实基础,进一步完善配套,强力推进招商,园区建设成效明显:一是开发快。福和转移园经省认定的开发面积是407公顷,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已完成2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二是项目多。目前共引进项目70个,其中投产项目16个,在建项目42个,筹建项目12个,投资总额达36.8亿元。三是效益好。2008年,福和转移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46亿元,比上年增长47%,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8%;实现工业增加值4.83亿元,比上年增长37%,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1%;工业企业税收2676万元,比上年增长15.5%,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税收的54%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抓基础建设,完善园内设施

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打造效益园区、建设工业新城的目标,累计投入资金1.96亿元,基本完善了园区道路、水电、路灯、绿化等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建设园区内上等级道路4.5公里,园区到县城中心的连接公路1公里;建设污水主干管网4.5公里;供电线路4.5公里,园内路灯2.5公里。其中2008年度投入资金4000万元,主要完成园区征地,工业一路西段、工业二路的水泥路面、工业三路的路基平整、工业五路的路灯配套;2平方公里供水主干管道;工业一路、二路西段供电线路以及高速公路出口及钟表集聚基地西边土地平整。

(二)抓配套建设,完善园内服务

为加快配套项目建设,真正为企业提供园区式的服务,我们重点抓好了八大工程。一是抓好物流中心建设。物流中心主要经营货车检验场、仓储等业务,规划占地面积1.8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总投资8000万元。目前工程已动工建设,在建两栋大楼已封顶,预计年底可竣工投入使用。二是抓好县城(园区)引水工程建设。这既是一项园区配套工程,也是一项关涉和平县城数万居民饮水安全的民生工程。目前净化水厂已完工,引水管道已铺至园区,力争096月前竣工投产。三是抓好污水处理中心建设。福和转移园潭头岗工业污水处理厂已完成立项,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将于近期动工建设。四是抓好福和转移园服务中心大楼建设。服务中心大楼规划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总投资600万元,已完成主体工程,目前正在装修中,预计今年10月投入使用。五是抓好钟表电镀车间建设。福和产业转移园以钟表制造为支柱产业,钟表电镀车间配套建设成为钟表集聚基地的瓶颈工程。目前,电镀车间已通过省环保局审批,近期准备动工建设。六是抓好钟表检验检测中心建设。目前,钟表检验检测中心已完成立项审批、规划及前期建设准备工作,可望于近期动工建设。七是抓好钟表学校建设。县于2008年初与西安钟表工程技术研究所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由对方提供师资,在和平县职业技术学校设立钟表技工专修班,为入园钟表企业提供“订单式”劳务培训。钟表学校于20081216日挂牌成立,并成功举办了首期钟表装配工培训班。八是抓好钟表研发中心建设。县与西安钟表工程技术研究所于20088月签订合作协议,共建钟表研发中心。该中心于200811月获批准为市级钟表研发中心,目前正在争取申报成为省级钟表研发中心。

(三)抓资金管理,完善园区经营

福和产业转移园以资金管理为抓手,依靠自身经营,基本步入了良性循环发展轨道,经营收入和争取的资金扣除开发成本后,已经产生效益,实现盈余。园区主要做法是“三垫三补”:即工业园用地垫,商业用地补;服务方面垫,经营方面补;眼前收益垫,长远收益补。据测算,福和产业转移园首期2平方公里配套设施建设约需2亿元资金,我们将园区内10%土地,即20万平方米分三个区域规划为商业配套用地,按同地类地价800—1000/平方米计算,出让总价可达1.5亿元左右,再加上工业用地出让金,工业园的经营取得了一定的效益,实现了良性循环。此外,通过规范管理,降低建设成本,节约建设资金约3000多万元。在经营增收、开源节流的同时,我们还积极争取省开发银行贷款,贷款额度达5000万元,并于200812月通过审批。

(四)抓支柱产业,突显园区特色

福和转移园从规划建设开始,就明确了以钟表产业作为园区的支柱产业进行培育,努力打造钟表产业集聚基地。20061219日,和平县政府与深港钟表业联合商会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打造深港(和平)钟表产业集聚基地,基地总面积250万平方米。计划分三期建设:第一期是用3年时间打造上规模的生产基地,规划建设用地130万平方米,规划投资20亿元人民币,落户企业80家以上。第二、三期建设从2011年开始分期分批推进,第二期引进钟表企业100家以上,第三期引进200家以上,逐步打造成集生产、加工、检测、研发于一体的钟表集聚基地。目前,和平钟表集聚基地建设进展顺利,已引进41家钟表企业,并为27家钟表企业提供用地,合同总投资8.6亿元人民币。其中,有1家已投产,至20093月底止,世家钟表、丰华实业、环绿塑胶等6家钟表企业已竣工,目前正在安装设备,可望于下半年投入生产;今年4月,嘉顺五金、环球表业、侨虹实业等6家企业开工建设,仍有20多家钟表企业正在洽谈之中,可望于近期签订正式合同。

(五)抓招商引资,壮大园区项目

一是充分利用省“双转移”政策,积极主动与省直部门尤其是珠三角地区联系与沟通,争取多方支持。二是重新修订了《和平县招商引资考核与奖励暂行规定》,掀起新一轮招商引资热潮,各镇党委、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充分利用各方人脉资源,到珠三角找项目、谈项目;招商小分队充分发挥作用,积极到珠三角地区进行“敲门式”招商,主动“进笼引鸟”。三是加大宣传力度,采用各种宣传方式,通过报刊、电视、电台等媒体和宣传手册等,广泛宣传和平良好投资环境和各方面优势。今年430日,在广州二沙岛举办的和平县绿色生态文化展暨投资环境推介会上,重点推介了福和产业转移园和钟表产业集聚基地,达成了一批意向投资项目。对其中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效益好且有意向转移的项目,计划组织专门的工作组,全力攻关,努力促成项目落户。

(六)抓环保节能,打造生态园区

在推进园区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环保的关系,切实把好“三道关”:一是严把项目准入关。对引进项目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度,进园70个项目环评率达100%,环评未通过的企业一律不准引进,引进来的项目环保不达标的一律要整治达标,确保园区可持续发展。近年来,转移园拒绝了20多个投资总额达7亿多元的有污染项目。二是严把环保治理关。一贯坚持高要求、高标准把好环保治理关,对落户转移园项目严格落实环保“三同时”制度。已投产的项目环保“三同时”执行率达100%。所有项目都按规范程序管理,严格执行试生产和环保竣工验收,并经申领排污许可证后方可正式投入生产。三是严把环保执法关。建立了园区环保责任制,加强对转移园环境监管,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坚决按照有关法律规定从严处罚。此外,我们还狠抓了节能降耗工作。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市有关节能政策和措施,建立了节能专门机构,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制,对园内节能目标任务进行层层分解,科学考核,兑现奖惩措施。由于各项措施落实到位,我县环境质量继续保持优良,全县江河水质保持国家地表水Ⅰ—Ⅱ类标准,空气质量常年保持一级水平,森林覆盖率达73.3%

(七)抓软件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服务企业的政策,进一步加强领导,加大服务企业的力度。落实了领导挂钩项目制度,规定每位县领导至少挂钩2-3个项目,从项目入园、建设到投产,实行全程跟踪服务。工业园管委会全程代办外来投资企业开业登记、工程报建等手续。劳动部门统筹招用工,搭建培训平台,帮助企业解决招工和用工培训问题。公安部门加强园区治安巡逻,成立了巡逻队,设立了治安岗亭,努力营造良好的劳务和社会环境。充分利用当前扩大内需大好政策,争取省市对中小企业扶持,在工业园管委会下成立园内企业融资办公室,积极为园内企业融资,对发展前景较好,建设资金出现暂时困难的入园企业,相关部门积极协调银企关系,切实解决园内企业融资难题。

上一页:--暂无--
下一页:--暂无--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越华路185号广东机械大厦12楼 电子邮件:APGEI@163.net
电话:020-38863542 传真:020-38847360
Copyright @ 2004-2008 APGEI,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05073285号